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有保質(zhì)期,生鮮、藥品、飲料、糧食,都是如此,但書似乎沒有。對一本書,你從前可以讀,現(xiàn)在可以讀,將來也可以讀,而且有些書常讀常新,你在人生的不同時期與之相遇,還能得到不一樣的啟示。
人們常說,不同年齡的人交流起來有代溝,而對于書來說是不存在的。一本好書,少年人喜歡讀,中年人喜歡讀,老年人也喜歡讀。它的讀者群甚至可以跨越幾百年、上千年,這就是書籍的魅力。譬如《論語》《莊子》《傳習(xí)錄》里的文字,雖然與我們隔著時光的山巒與長河,卻依然能自我們的眼眉抵達(dá)我們的心間。
讀書就像借著別人的天空做夢,山南山北,河?xùn)|河西,可以天馬行空、縱情游覽,但讀書又比做夢來得真實。夢只是夢,無論做的時候再怎么酣暢淋漓,醒來后,除了些許淡淡的影像碎片,便不剩下什么了。書卻不一樣,我們從書里得到的知識也好、見識也罷,都會伴隨我們左右,成為我們與世界勾連的媒介,甚至可以影響我們一生。
說起書,我總能想起一些故人、一些往事。當(dāng)這些人和事從記憶的門縫里跑出來的時候,不管我身在何地,頃刻間就會為其所吞沒。
我打小便愛看書,因為家貧不能常買,于是“借閱”成了唯一可以滿足我的途徑。小孩子生活圈窄,借閱的對象也很有限。我想看書時,通常是向同學(xué)借,向老師借,向?qū)W校的閱覽室借。借來后,我便如饑時得遇美食、渴時得飲甘霖,狼吞虎咽,大感滿足。就這樣,沉浸在讀書的快慰中,我度過了童年。
等到上了中學(xué),離學(xué)校不遠(yuǎn)的老街上有幾個租書、賣書的攤位,老街附近則有一個小小的報刊亭。我便經(jīng)常省下零花錢和生活費,去那些地方換書、換雜志看。時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買過的那些書籍刊物的名字,比如《宋史演義》《遼寧青年》《今古傳奇·武俠版》等。不過零花錢終是有限,我也不能一直不吃飯。于是,為了滿足對書籍的渴求,每逢寒暑假,我就讓父親每天早上把我送到離家很遠(yuǎn)的書店。
父親急著要去干活,通常他將我送至?xí)觊T口時,書店還未開門。我就得在門口靜靜地等上個把小時。冬天的寒風(fēng)刮得刺骨,夏天的烈陽又起得很早,而我卻不以為意,因為等書店開門以后,里面的書籍足以補(bǔ)償我所有的辛勞。那些日子,我每天比店員上班還準(zhǔn)時。父親給我留有午飯錢,我將這些錢通通換成了書籍。因書店不讓抄書,我就靠著記憶力把好詞好句裝進(jìn)腦子里,回到家再把它們謄寫下來。這樣的日子辛苦而充實。
步入大學(xué)乃至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我邂逅了規(guī)模更大、藏書量更豐富的書店或圖書館,我又將它們當(dāng)成了心靈的棲身之所。間或,有了稿費,我也會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書來讀。
也只有在讀書的時候,我才倍感充實。情感若能互通,這種感覺就像黃庭堅在《定風(fēng)波》里所寫:“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guān)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fēng)流猶拍古人肩。 ”
現(xiàn)在讀書同以前相比,無疑方便太多了,不僅有紙質(zhì)書,還有電子書、有聲書。若沒有隨身攜帶紙質(zhì)書,我們可以打開手機(jī)、電腦,化身一尾魚,在書海里自在游弋;若是看得眼睛倦了,我們可以打開音頻軟件聽別人朗讀,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