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理工能源與動力學院極端條件熱物理團隊的唐大偉教授、李林副教授在水能利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一周內連續(xù)發(fā)表在國際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32.086),其中一篇入選期刊封面,大工均為唯一完成單位。
2月16日,在線發(fā)表了題為“Ion-transfer engineering via Janus hydrogels enables ultra-high performance and salt-resistant solar desalination”的論文,首次提出了離子選擇性傳遞致內建電場驅動的排鹽方法,突破了太陽能界面蒸發(fā)海水淡化的性能瓶頸。一周之內,2月22日,又在線發(fā)表了題為“High-performance, highly stretchable, flexible moist-electric generators via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hydrogels”的論文,入選當期封面,提出了水凝膠分子工程策略,開發(fā)了兼具高電流密度與高度可拉伸的濕氣發(fā)電器,推動了濕氣發(fā)電技術向防護性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應用。《Advanced Materials》是自然指數期刊,是國際最具影響力的頂級期刊之一,是Wiley旗下Advanced系列(AEM、AFM、AS等)的旗艦主刊。
太陽能界面蒸發(fā)是一種新興的海水淡化技術,其將蒸發(fā)器漂浮于海面上進行界面光熱蒸發(fā),具有綠色、零能耗、低成本和結構簡單等諸多優(yōu)勢,有望解決全球性淡水短缺問題。但光熱表面水汽化會造成鹽分積累,嚴重阻礙其長期運行的穩(wěn)定性。將光熱層疏水化和強化對流傳質是當前抗積鹽的主要方法。前者避免海水到達光熱層來防止積鹽,但其同時增大了光熱層與海水之間的熱阻,降低蒸發(fā)速率。后者加快水對流從蒸發(fā)表面帶走鹽分,但同時也帶走了熱量,制約蒸發(fā)速率。因此,傳統(tǒng)方法無法解決鹽離子運移和高效熱利用之間的矛盾,積鹽問題仍是界面蒸發(fā)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zhàn)之一。
電鰻體內數以千計的肌肉細胞形成層疊排列的離子傳輸通道,受外界刺激后迅速響應并形成精準高效的Na+和K+可識別離子通路。該團隊借鑒電鰻肌肉異質細胞間內建電場的原理,提出了通過操控陰陽離子反向傳遞,從而形成內部電場來驅動離子運移的排鹽模式。通過模仿電鰻細胞結構,設計并構建了由Janus離子選擇性水凝膠和受限水路組成的層疊結構,在蒸發(fā)器內巧妙構造了可識別性離子通道,實現了Na+和Cl-反向傳遞,從而形成內建電場。電場力又會加速鹽離子運移,顯著提高移鹽能力。與傳統(tǒng)方法不同,該方法擺脫了移鹽對對流的依賴,避免了因強化對流而造成的熱損失,獲得了高達6.8 kg m-2h-1的創(chuàng)紀錄的蒸發(fā)速率,是大多數抗積鹽蒸發(fā)器的2倍以上,突破了界面蒸發(fā)領域的性能瓶頸。該工作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抗積鹽途徑,為設計下一代高效、長期穩(wěn)定的太陽能界面蒸發(fā)器提供了全新思路。
研究成果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0189
濕氣發(fā)電是一種新興的能源轉化技術,能夠將大氣水分中蘊藏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近幾年,該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以下挑戰(zhàn):首先,雖然開路電壓已從2016年的0.2 V提高至1.2 V,但其他電力輸出性能仍然較低,電流密度普遍低于50 μA cm-2。其次,大多數濕電材料是內部具有大量納米孔道的固體材料,其固有的剛性骨架造成柔韌性較差。這些瓶頸問題導致該技術尚未走上實際應用。
為解決上述問題,該團隊聚焦于水凝膠聚合物材料,其不僅擁有良好的柔韌性,而且內部具有大量的微納結構和官能團,可吸附并儲存大量水分。然而,這種柔性材料的離子傳導率較差,難以直接用于濕電轉化。為此,該團隊提出了一種水凝膠分子工程策略,通過在其單個聚合鏈分子結構上進行微觀設計,顯著提高了水凝膠的離子傳導特性和可拉伸性。該分子工程策略是將磺酸基團和鋰離子嵌入到聚合鏈分子結構中。其中,磺酸基團賦予聚合鏈更穩(wěn)健的分子結構及電離特性,而鋰離子能夠誘導產生霍夫邁斯特效應,拓寬聚合鏈之間的間距并構建出大量的離子傳輸通道?;诜肿庸こ趟z構建的濕氣發(fā)電器獲得了高達480 μA cm-2的短路電流密度,是大多數已報道的濕氣發(fā)電器的十倍以上。同時,其可承受500%以上的拉伸形變而不被破壞,是目前已報道的濕電轉化材料的最高水平。該濕氣發(fā)電器能夠將人體呼吸過程中產生的濕氣轉化為電能,為電子設備提供動力。該工作推動了濕氣發(fā)電技術向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應用。
研究成果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0398
以上研究大工均為唯一完成單位。第一作者分別為大工能源與動力學院博士生賀楠和張昊天。通訊作者為李林副教授。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 52076028)的支持。
大工極端條件熱物理團隊由唐大偉教授于2017年創(chuàng)建并領導,圍繞我國能源動力裝備、新型功能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電子芯片等領域重大需求,聚焦于太陽能、環(huán)境低品位能源等領域的前沿基礎科學技術問題。通過開展其中的熱能傳遞、儲存及轉化相關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開發(fā),從而推動相關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成立以來,承擔了JKW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合作項目、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等國家級項目,承擔了大連市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并與中航工業(yè)、中國航發(fā)、中國航天科技、中石化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合作申報“兩機專項”、基礎加強等項目。團隊近幾年在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 Matter,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Nano Energy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fā)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內容來源:大連理工大學新聞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