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氫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網紅”相比,海洋波浪能多年來一直少人問津,但鑒于多國都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波浪能也成為可再生領域創(chuàng)新的最新嘗試。
據外媒報道,近日美國能源部投資2700萬美元發(fā)展波浪能技術。此前,蘇格蘭也通過了由英政府全額撥款的蘇格蘭波浪能計劃。
有數據顯示,2020—2027年,全球波浪能市場的總額每年將增長17.8%,盡管發(fā)展勢頭良好,但波浪能技術要想商業(yè)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波浪能優(yōu)勢突出,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波浪能是從海洋資源中提取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波浪能轉換器用于將海浪的動能和勢能轉換成電能。波浪能具有可再生、環(huán)保、利用范圍廣、可靠性高等優(yōu)點。在未來各種形式的可再生能源中,波浪能具有巨大的潛力。
2005年一項由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電力研究院所做的研究表明,波浪能發(fā)電的成本可與夏威夷、加州、俄勒岡州和馬薩諸塞州的陸上風力發(fā)電相當。該研究院曾表示,波浪能和潮汐能可以滿足約10%的美國電力需求。
對海洋發(fā)電需求的增加,推動了全球波浪能市場的增長。
2019年,全球波浪能的市場價值為4380萬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1.41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7.8%。此外,沿海社區(qū)電力需求的增加,也是推動波浪能市場增長的另一個因素。
美投資波浪能研究,擬推進商業(yè)化進程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yè)頻道網站7月6日報道,美國能源部當天宣布,將為專注于波浪能的研發(fā)項目提供2700萬美元聯(lián)邦資金,“以推動波浪能源技術走向商業(yè)化”。
據悉,入選項目將在位于俄勒岡州海岸的PacWaveSouth設施內開展相關研究。PacWaveSouth已從能源部和俄勒岡州政府獲得資助,上月已破土開建,有望于2023年投入運營。
具體而言,這筆資金將分成三部分:1500萬美元將用于測試波能轉換技術;700萬美元將用于波浪能的研究和開發(fā);500萬美元將用于推進PacWave的波能轉換器設計。
美國能源部部長珍妮弗·格蘭霍姆說:“利用波浪能,我們有機會為電網增加更多可再生能源,并為其他可再生能源難以到達的地方部署更可持續(xù)的能源。”
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顯示,2020年,天然氣和煤炭發(fā)電在美國公用事業(yè)領域所占的份額分別為40.3%和19.3%,可再生能源的總份額僅為19.8%。
英布局波浪能,蘇格蘭地區(qū)率先開發(fā)
并非只有美國看到了波浪能的優(yōu)點,英國也有許多公司目前正在開發(fā)各種波浪能系統(tǒng)。
上月,英國Moceanenergy公司宣布,其長20米、重38噸的“藍色X”波浪機已開始在位于蘇格蘭大陸北部奧克尼群島的歐洲海洋能源中心開展測試。
今年3月,英國政府宣布將投資1037萬美元公共資金,支持英國大學領導的8個波浪能開發(fā)項目。此前,有分析指出,預計到2050年,波浪能和潮汐能將對英國的電力供應產生重大影響。
蘇格蘭沿海地區(qū)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波浪能發(fā)展?jié)摿薮?。因此,早?011年,蘇格蘭政府就提出了蘇格蘭波浪能計劃(WES),開展波浪能創(chuàng)新技術研究,旨在提高技術水平和降低商業(yè)風險,以及帶動私人投資。截至2018年,WES已獲得2440萬歐元的政府資金支持,用于發(fā)展61個波浪能創(chuàng)新項目。
另據“全球能源”網站7月5日報道,阿波羅海洋工程公司、黑魚工程設計公司和Quoceant公司領導的項目獲得了WES提供的180萬美元的資助。這些項目將展示能夠快速連接和斷開波浪能轉換器的技術,以降低波浪能的運營成本,提高海上安全性。
WES負責人表示:“我們將開發(fā)新技術,以降低波浪能和潮汐能的成本,助推其商業(yè)化發(fā)展??焖俸瓦h程連接以及斷開設備將提高海上作業(yè)的安全性,相關技術在海上和水下應用意義重大。”
蘇格蘭負責凈零排放、能源和運輸的內閣部長邁克爾·馬西森說:“蘇格蘭可以利用巨大的全球海洋能源市場,同時幫助實現我們的凈零經濟。蘇格蘭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支持該行業(yè),尤其是通過WES,該項目將通過其全球知名的融資計劃繼續(xù)幫助該行業(yè)發(fā)展壯大。”
投入和基建不足,商業(yè)化之路道阻且長
雖然對海洋能源的潛力感到興奮,但還應看到海洋能源的商業(yè)化之路仍路阻且長。
歐洲海洋能源公司的數據顯示,去年歐洲潮汐能的裝機容量僅增加了260千瓦,而波浪能裝機容量僅200千瓦。相比之下,WindEurope行業(yè)機構的數據顯示,2020年,歐洲風能裝機容量為147億瓦。
需要巨資投入以及基礎設施不足,也許會成為阻礙波浪能源市場未來幾年增長的主要“攔路虎”,因此,未來還需要加大相關技術的研發(fā)投入。(科技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