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華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水旱災害頻仍,長江流域尤為突出。數(shù)千年來,長江洪水給無數(shù)百姓造成了難以忘卻的傷痛,成為人們記憶里無法抹去的傷痕。
前事不忘,后世之師。又到一年長江汛期,我們追憶不同歷史時期大洪水帶給兩岸人民的慘痛傷痕,回顧數(shù)千年艱辛困苦的長江治水歷程,再眺望當下洪行其道、惠澤民眾的這條安瀾巨川,能更加深刻體會到新中國治理長江的巨大成就,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難以忘卻的洪水記憶
自西漢至清末的兩千多年間,長江發(fā)生有史料記載的水災共214次,平均約10年一次。洪水來時巨浪滔天、汪洋一片、人為魚鱉;洪水過后滿目瘡痍、疫情肆虐、餓殍載道。長江流域是全國洪澇災害最為嚴重的區(qū)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又是受洪水威脅最嚴重的地區(qū)。
記憶猶新的清代1860年、1870年大洪水
1860年(清咸豐十年)汛期,金沙江下游出現(xiàn)大暴雨,洪水下泄,與三峽、清江及宜昌到荊州段暴雨洪水相遇,中游洪水陡漲,“為數(shù)十年來未有之水”“宜昌水涌入城,平地水深六七尺,出現(xiàn)前所未有之災。枝江水入城,民舍漂沒殆盡,荊江萬城堤破,洪水傾瀉入洞庭湖,洞庭湖濱湖各州縣均被淹”。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長江上游出現(xiàn)了有水文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川江洪水進入長江中游丘陵平原河道后一瀉千里,荊江地區(qū)松滋潰口,公安全城淹沒,潛江河堤盡潰,數(shù)百里洞庭與遼闊的江漢平原一片汪洋,廬舍漂流,遷徙者項背相望,損失之巨,范圍之廣,為數(shù)百年所罕見。由于該年洪水特大,民間流傳甚廣,洪水刻字達60余處,群眾指認洪痕達100余處。
▲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淹沒范圍 圖片來源:長江水利委員會
▲湖北宜昌黃陵廟同治九年(1870)長江特大洪水水文標記 攝影:黃正平
經(jīng)歷1860年和1870年兩次大洪水,長江分流入洞庭湖的口門從原有的太平、調(diào)弦兩口先后增加藕池、松滋,形成四口分流至今。
震驚中外的民國1931年、1935年大洪水
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時期,長江中下游幾乎年年鬧水災。僅1931~1949年的18年中,荊江地區(qū)被淹5次,漢江中下游被淹11次,當時有“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的歌謠。
1931年夏季長江流域各省普降暴雨,川水東下與長江中下游洪水相遇。干流漫溢決口354處,沿岸城市均浸泡在水中。漢口市區(qū)浸泡竟達百日,市區(qū)行駛大小船只2200余只。浮尸漂流,陸地行舟,病疫流行,百姓背井逃荒,慘不忍睹。武漢三鎮(zhèn)死于洪水、饑餓、瘟疫的災民達3萬余人。荊江兩岸多處潰垸,洪水橫流,一片汪洋。湖北省災民共達800余萬人,死亡約6.5萬人。洞庭湖水系的湘、資、沅、澧四水67個縣(市)受災潰決堤垸1600余處,淹田近760萬畝,受災人口630余萬人,死亡人口達5萬多。
▲1935年洪水淹沒范圍(根據(jù)長江水利委員會供圖繪制) 制圖:田逸哲
1935年長江流域再次發(fā)生特大區(qū)域性洪災。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六省均受災,湖北、湖南災情最重。江漢平原53個縣市受災,受淹農(nóng)田2264萬畝,受災人口1003萬人,死亡14.2萬人,損毀房屋40.6萬間。漢江流域自光化、谷城、襄陽、宜城以下沿江一帶盡成澤國,曾有一夜淹死8萬人的悲慘記載。
古之治國者皆知“治國先治水”
古代治洪設有專門機構,其措施唯守堤為要
遠古時期禹率領民眾開展大規(guī)模治水活動,開啟了以政府為主導的水治理體制,其后歷朝歷代防洪建設從未間斷。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均在中央設置有水行政管理機構。漢武帝把興修水利作為治國安邦之策,隋唐至明清時期,建立了更具集權特質(zhì)的河工管理體系。明清以來,工部屬官改稱都水司,成為專設中央水行政機構。
▲白鶴梁水文題刻 攝影:靖艾屏FOTOE
元、明、清時期,水利建設空前繁榮,明清兩代治河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超過以往任何朝代,清代河工經(jīng)費一度高達國家財政收入的1/8至1/6。長江流域修閘開渠、開發(fā)航運、整修海塘、增辟灌區(qū)等水利事業(yè)迅速發(fā)展。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水文條件,決定了湖北作為“洪水走廊”“蓄水袋子”必須承受上游洪水量大、年汛期時段長、洪澇災害多發(fā)頻發(fā)的事實,因而防洪便成了荊楚大地歷朝歷代“天大的事”。但限于生產(chǎn)力水平,古時治水措施唯守堤為要。長江的主要干堤,如湖北的荊江大堤、現(xiàn)武漢市堤、黃廣大堤,安徽的同馬大堤和無為大堤等堤段,大部分建成于明、清兩代。人們將荊江大堤的修筑史簡要概括為:始于東晉,拓于兩宋,分段筑于明,合于清,加固于新中國。
▲荊江大堤 攝影:李風
國民政府治水乏力,水利機構形同虛設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長江水政腐敗,水利常年失修。國民黨執(zhí)政后,內(nèi)戰(zhàn)連年,無暇顧及水政,江河水道泥沙淤積,江身日高,旱不能引水,澇無法宣泄,堤防常年失修如故,終于釀成了1931年特大水災的慘痛后果。
民國初年,水利分屬內(nèi)務部和農(nóng)商部,隨后設置全國水利局,由三個機構協(xié)商辦理。1931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水利學術團體——中國水利工程學會。1934年統(tǒng)一全國水利行政,由國民政府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總管全國水利事項,下設水利委員會。1947年,水利委員會改組為水利部,并統(tǒng)管黃河、長江、淮河、華北、東北、珠江的水利工程總局等流域水政機構。全國共有17個省份設置了水利局。但是,貧弱之國,堤防千瘡百孔,水利工程更是寥寥無幾,治水成效甚微。
三峽工程成為長江防洪“重器”
長江中下游沿江兩岸是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區(qū)域,是全江防洪的重點,而防止荊江地區(qū)發(fā)生毀滅性災害則是長江中下游防洪的重要任務。
1954年啟用分蓄洪區(qū)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即組織長江沿江各省市進行堵口復堤和堤防加固工程。1953年奇跡般地成功興建荊江分蓄洪工程,為戰(zhàn)勝1954年特大洪水奠定了基礎。
1954年汛期,長江中下游發(fā)生持續(xù)暴雨,至七月下旬幾乎每天均有暴雨出現(xiàn),強度大、面積廣,在長江中下游南北兩岸形成拉鋸態(tài)勢。8月上半月,暴雨移至長江上游及漢江上中游。上游洪水先后與清江、洞庭湖及漢江洪水相遇,加之中下游湖泊洼地均早已滿盈,以致洪水東下時宣泄受阻,從而形成了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汛期開始早、結束遲、持續(xù)時間幾近半年,從長江歷年水情來看,實屬罕見。
▲黃陵廟前石級臺階重要年份洪水水位標記 攝影:黃正平
全國黨政軍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展開了頑強的搏斗。武漢及時加高堤防到29米以上,漢口全線堤防的防浪排連成了一座長達20余公里的長城。為確保大武漢和荊江大堤安全,7月22日,荊江分洪工程太平口進洪閘開啟分洪,沙市水位立即下降,武漢關、黃石港水位上漲勢頭得到遏制。雖然國家高度重視長江防洪問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洪手段,這次洪水損失仍然很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長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143個縣市受災,淹沒耕地4755萬畝,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3萬人,直接經(jīng)濟損失200億元,京廣鐵路100天未能正常通車。不過,與1931年、1935年的長江洪水比,由于實施了分洪,損失還是要小得多。
1998年軍民抗洪眾志成城
1998年,長江發(fā)生特大洪水,洪水量級大,洪峰流量大,出現(xiàn)了全流域超歷史高水位的嚴重局面。洪峰連續(xù)出現(xiàn),前水未消,后水已至,水位兩個多月居高不下,長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陽湖水系普遍洪水泛濫。
與1954年相比,防洪基礎設施已全面改觀,水文、氣象、預報等技術手段也有了質(zhì)的飛躍。加之千萬軍民眾志成城堅守大堤,避免了分洪。只是由于缺乏控制性骨干工程,仍然只是采取嚴防死守的方式,損失仍是不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98年洪水受災人口超過一億人,受災農(nóng)作物1000多萬公頃,死亡1500多人,倒塌房屋430多萬間,經(jīng)濟損失1500多億元。
▲1998年洪水淹沒范圍 圖片來源:長江水利委員會
▲人民子弟兵奮戰(zhàn)在1998年抗洪第一線。 供圖fotoe
1998年大水后,國家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固長江干堤,其重要險段實施隱蔽工程整修,歷時3年,為新中國成立后最大規(guī)模的整修工程。
三峽工程投入運用,長江安瀾
早在上個世紀之初的1918年,孫中山就曾提出開發(fā)三峽的設想,但終因國力衰弱,始終只是一個夢想。
新中國成立后,數(shù)代領導人持續(xù)推動三峽工程的論證決策。1994年,三峽工程開工建設,2006年,三峽大壩全線澆筑到頂,2007年,三峽工程具備蓄水至175米的防洪條件。至此,長江流域形成了以三峽工程為骨干,由堤防、分蓄洪區(qū)等組成的較完善的防洪系統(tǒng),中下游地區(qū)進入以“工程防洪”為主的新階段。
▲有了三峽工程,汛期壩下百姓生活安寧。圖為宜昌鎮(zhèn)江閣江段。 攝影:楊紅艷
自2003年試驗性蓄水至2020年8月,三峽工程共累計攔蓄洪水61次,攔截洪水共1800多億立方米。2010年、2012年、2020年入庫最大洪峰均超過每秒70000立方米,超過1998年洪水最大洪峰。經(jīng)過三峽工程攔蓄,削減洪峰約40%,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防洪壓力,充分顯示了三峽工程作為長江防洪重器的重大作用。
2020年汛期,長江發(fā)生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三峽水庫出現(xiàn)5次超過50000立方米/秒的編號洪水,最大洪峰流量75000立方米/秒,為建庫以來最大洪峰。防汛部門統(tǒng)籌上下游、干支流、江河湖泊防洪需求,協(xié)調(diào)防洪工程調(diào)度運用,科學精準調(diào)度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中游水庫群,積極實施蓄滯洪區(qū)、洲灘民垸、排澇泵站等聯(lián)合調(diào)度,取得了長江流域防汛抗洪的全面勝利。
▲ 三峽大壩正在攔蓄長江2020年第3號洪水。攝影:莫祖鳳
逝者如斯夫,傷痕已退去。巍巍三峽矗立,大國重器鎮(zhèn)守,護衛(wèi)長江安瀾,昔日洪患頻仍的長江,正成為一條洪行其道、惠澤民眾的安瀾巨川。愿流域百姓永享安寧、安居樂業(yè),永遠封存受災之苦的記憶!
作者簡介:
王俊,武漢大學珞珈講座教授、長江水利委員會科技委委員、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原局長。孫軍勝,長江委宣傳出版中心原副主任。
來源:《中國三峽》2021年第3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