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嘩啦!咚,嘩啦……”12月10日凌晨,國家能源集團包神鐵路神朔線上的霍家梁隧道不時響起干脆有力的敲擊聲,只見一位身著橙色防護服的供電維修工,熟練地掄著手中長約6米的打冰桿,用力敲擊著隧道兩側拱壁上的冰柱。
這座隧道位于山西省保德縣境內的霍家梁,是一座全長4719米的越嶺雙線隧道,日均通過列車180趟,至今運營已有28年,是我國“西煤東運”的重要戰(zhàn)略通道之一。
圖為霍家梁隧道拱頂打冰作業(yè)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受地理環(huán)境和氣溫波動影響,霍家梁隧道拱頂、襯砌、邊墻個別部位就會滲水,在氣溫較低時形成冰柱。如果不及時清理,當拱頂冰柱過長侵入到隧道內架設高壓線接觸網帶電區(qū)域時,就會發(fā)生放電,造成牽引變電所跳閘斷電,中斷列車運行,嚴重時甚至可能會燒傷、燒斷接觸網設備,給鐵路供電安全和運輸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和危險。因此,這段時間是鐵路人迎峰度冬、鏖戰(zhàn)保供的關鍵期,也是鐵路供電人打冰作業(yè)的繁忙期。
“夜晚,視線較差,大家一定要注意腳下安全,不要站在冰柱正下方,小心被打下來的冰塊砸傷。”說話的年輕人叫郭健弘,他一邊叮囑同事們小心被掉落下的冰凌誤傷,一邊拎著打冰桿四處查看隧道拱頂、邊墻的結冰情況,“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漏水點,尤其是承力索、正饋線正上方有漏水結冰點的隧道監(jiān)控重點區(qū)域。”
在行至第4個避車洞時,郭健弘發(fā)現(xiàn)了一處直徑約0.2米的冰體,從避車洞外的邊墻連接至地面,長度約3米,像冰瀑一樣緊緊貼在墻壁上,甚至快要伸至鋼軌邊了。
“張力、楊治瑋,拿除冰鎬來,我們抓緊時間處理一下這塊冰,下一趟列車馬上就要過來了。”在零下20攝氏度的隧道里,郭健弘和同事們頭戴探照燈、護目鏡,腰掛手電筒,拿握除冰鎬,一鎬一鎬有節(jié)奏地砸向冰柱,冰碴在臉前飛濺,碎冰順著他們的袖口、衣領鉆進衣服里,清脆的敲擊聲與冰凌掉落聲在隧道內回蕩,宛如樂章。
打冰是一項體力活,更是一項技術活。為了保障隧道內供電設備運行安全,他們通過視頻監(jiān)測、徒步巡視等方式,掌握隧道滲水點和結冰位置,并結合溫度變化確定打冰頻次。入冬以來,他們全天24小時監(jiān)控冰情,利用列車通過后的間隙時間全員接力除冰,每天至少要完成三次打冰任務,單趟打冰用時約3小時。
“把剛剛砸落下來的冰塊冰碴,裝進編織袋,再運到隧道外。”作業(yè)結束后,郭健弘招呼著身旁兩位同事一起裝冰運冰,大家的棉衣和棉鞋早已被碎冰“侵襲”,變得濕漉漉??蓙聿患靶菡乃麄?,又將裝有碎冰的袋子扛在肩頭,踏上了歸途。
星星點點的頭燈在霍家梁隧道里起起落落,深夜的寂靜中,仿佛能聽得見他們的心跳聲……(任亞菲)
評論